四、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成功启示
一、官方力量影响
每一种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最根本的政治大环境。台湾从日据时期再到国民党统治,再到现在的政党轮换交替执政,经历了多种文化交融和政治立场的转换。对于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当局政策的制定是其发展导向的基础。从1895年到1945年,这50年台湾一直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日本的文化对台湾影响十分深刻。从当时的很多建筑、街道都能看出,华山1914的载体就是具有日式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之后,台湾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出现了强烈的转型压力,当局文化政策发生转变,闲置空间再利用与资源共亨理念兴起,当局文化政策推动闲置空间再利用,从2000年,闲置空间再利用作为一种策略从上到下全面展开。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台湾地小人稀资源较少,许多制造业也开始向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外移,这样一种“去工业化”大背景,使台湾在发展过程目标有了新的改变。台北市作为台湾省会,也是整个台湾岛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台湾高铁兴建于1998年2007年正式通车,连接台北和高雄,贯通台湾西海岸,以台北为起点,经板桥、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台南至左营共八个城市,整个台湾目前也只有台北和高雄两座城市通有捷运。
相较于其他城镇来比,台北的交通较为使利。因此许多的文创以及艺文活动会选择在台北举行。华山1914位于台湾中心台北的精华地段,对于山台北地方政府设立的松山文化创意园区来说,华山1914是由台湾省当局所设立。并与松山文创园区、国京改宫博物馆等文创产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来促成产业集聚效应。另外,台北拥有许多过去历史文化的底蕴,在不断蜕变的过程中,又能够承接多元新信息,并与民众可动及共同参与来孕育创意,进而转化成为城市运作的创新能量。在台北这样一个稳步发展且包纳万象的城市之中的华山1914,有个良好的成长温床使其茁壮成长。
此外,“行政院”于1998年颁布《政府再造行动纲领》,这也是台湾地区当局委托民间建设经营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行政院”通过并实施《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以此来扩大公私合作范围。华山1914的闲置空间再利用工作早期由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导推动。文建会作为华山转型的政策制定人,其对于华山的文化政策迎合了艺术等同于观光娱乐的普遍思维。至2009年《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的通过,,华山定义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艺术展现与生活美学风格塑造”,这也使得华山朝向“休闲化”为主导的经旹模式的惯常推演,如此才能符合集体使用的正当性。
二 、经营模式多样化
当局的领导在文建会时代之前,是占主导位置全权负责。到了文建会时代,当局以公办公营为主,公有民资民莒为辅这样的模式来推广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公办民营的模式又称为委外经营,即将闲岂空间以契约的方式,将经营权授予民间组织,期限满了之后再收回其经营权,这是现在台湾对闲置空间再利用营运的一种主要的方式。
2000年2月颁布台湾“行政院”《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法》主要目的为扩大民众参与公共建设范围。提供融资优惠,租税减免等,并合理规范政府和民间机构投资契约的经营权的权利义务。除了将公共部门人力与才彩礼负担外三之外,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委外经营,可以借山民间多元化创意人才来经营管理闲置空间,一来是对于文化资产的保护维护,二来提升公共建筑的服务功能,三来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得报酬。实现了政府、企业和民众的一赢共荣局画。
公共部门与民间企业的跨界联合,成为企业经宫创新投资的一种新方式,不再局限于过去公共部门对于空间的传统经营思维,这和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也使华山1914的经营绩效逐年提高。
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最忌讳只注重产有而削弱了艺术与创意,又或者是因为艺术文化而忽略了产值。而华山1914的多样话创意经营做到了艺术和产业的完美结合。华山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的承载体,其园区内涵盖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流通的每一个方面。从其极富创意的多方经营方式,到创意工作者的创作、宣传、推广的过程都充满了创意因子、各种APP及网站对于华山的艺文活动宣传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全园便利店都可以买到任何一场创意活动的门票,为民众参与创意活动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华山1914文创园区除了可以再展演空间参与文化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在商店购买获得想要的商品,民众也可以在园区内体验华山文创园区凝聚的宁静氛围,在园区内可以放松心情,舒缓平的压力,这也现实了文创园区的休憩功能受到民众的相当喜爱。
华山1914的成功在于其不仅仅是一个大众消费场所,更是一个民众可以全身心投入的休闲场域。华山将打破了文化传统的模式,将创意融入其中,为民众创造了和新的文化体验。
三、创意人才与民众参与
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的经营方式主要是采用商铺招商入驻加以空间租赁作为艺术活动展览用地这两种方式。其被定义为“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艺术展现与牛活美学风格塑造”,以“酷”与“玩”作为规划主题,所以逐渐成为许多艺术家,创意人才的一个孵化基地。其中“酷”即“时尚、前卫、实验”之內涵,而“玩”着重于“玩乐、享乐、娱乐”。与台北另外一个著名的松山文创园区不同,松山则是主要以设计与视觉艺术产业为主。华山1914更为全面切贴近民众。
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在类型上属于复合型文化创意园区,但其园区內空间规划可以看出,有偏向消费型文创园区的趋势。
华山入驻的店铺十分全面,从餐饮到文创商品到文化艺术,既有台湾在地文化元素,又有异国风情店铺。但是要入驻华山,不仅要有文创魅力,还要具有让产值价值的能力。华山管理经营者对于签约入驻的店铺,要求他们“具品牌企图与发展湝力,尤其以台湾文创新人及品牌为优先”,更要“店即是艺,追求匠的精神,每一家店都是演艺、工艺、厨艺或创艺界专业艺匠”。
还有园区东边四连栋,原乌梅酒厂房,原果酒礼堂,西区红砖六合院,华山剧场和艺术大街,这些都是属于文化交流展演的空间租赁用地。这些场地供艺文团体、学生、民间机构等预约使用,会不定期举行艺术展、影展、主题市集、摄影展、教育展、音乐会等。这些创意活动的举办,建立起了一个有流动性的文创商品市场并增加消费者对文创商品的认同。也为台北营造了一种艺术节庆的氛围,让华山成为具有实验精神与开创能力的艺文场所的同时,让民众接触各类文化的碰撞提升国民文化水平。
华山1914地居台北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地段,而逐渐转变的文化政策保留了其文化价值和作为艺文活动用地,以打造文创经济奇观,创造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财富并创造就业机会,这充分说明经济与文化在文创产业中的融合并进。
民间参与公共建设经营方式的介入,这种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及跨界整合来带动文化创意发展的特殊性,成为华山1914文化创意园区成功的股强势力量。
对于民众来说,,山文创园区从日剧时代的酒厂开始,不仅生产酒更是生产了许多人童年的回忆。这些厂房的变迁都是重现历史文化与现代连接的一个最好证明。选址于此来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激发了社会民众的情感与文化认同,共同参与文化并活化艺术以带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对于华山1914的成功来说,当局领导、民间经营方与民众参与者三方缺一不可,三者共同支撑华山一步一步走到今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