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台北故宫的由来
世界上只有一个紫禁城,却有两个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一个诞生于1925年,一个落成于1965年。我一直以为,台北故宫的文物藏品大概是1949年这个时候从北京故宫搬过来的。今天来到台北故宫才知道,这些文物在1933年就已经离开北京故宫了,经历了十多年的南迁、西运、东渡才来到台湾的。
故事要从北京的紫禁城说起,这是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当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被赶出紫禁城后,1925年10月10日这里举办了首次故宫文物展览,从此被改称为“故宫博物院”,简称为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据统计,北京故宫现有藏品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政府接收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可惜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当时引来了社会上的一片反对之声,国民政府曾公开表示:一旦时局稳定,仍将南迁的文物运回紫禁城故宫。
就这样,工作人员选取了重要的文物,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打包完成。1933年2月5日夜里,北京城戒严,在暗淡的灯光下,一辆辆板车陆续推出了故宫的午门,在安静冷清的街道之中,显得格外凄凉。
这一天,故宫珍宝开始秘密南运,到5月15日总计运出13491箱,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以及大量文具、印章、漆器、玻璃制品,还有许多图书、文献。这些文物本来计划运往南京,但南京没有适当的地方收藏,所以暂时存放在上海租界。1934年国民政府终于决定把南京朝天宫划归故宫博物院,作为南京分院及建筑仓库的地点。
1937年元旦,南京扩建朝天宫完成,“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文物运到南京,并计划举行展览会。可是展览会未开,文物又得迁移了。
半年后“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全面侵华,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为保存中华民族的国宝,南京的这些尚未开箱布展的故宫文物,又被迫紧急分三批转移到祖国大西南的几个地方,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移活动。第三批文物运出后五天,南京就告沦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这三批文物在迁往大西南的过程中,行程数千里,路况不好,交通工具也经常寻找不到,还 要躲避日军的轰炸,花费一年多时间才算安顿下来。
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搬迁,却躲过了许多次灾难几乎毫发未损,很多次空袭都在宝物运走后才来临。甚至第二批文物在绵阳附近过一座便桥时,曾遭遇翻车,车子直落到河床里去了,但令人惊奇的是,那些怕水的文献资料没有掉到河水里,因便桥不高,箱子受到的震动也不大,所以没有造成什么损害。
在场的文物专家和工作人员不禁感叹:“古物有灵,炸不到,摔不坏。”抗战期间,这些珍贵的文物分别存放在四川、贵州的大山之中,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又行程3000多公里,集中回到南京。
不久国共内战爆发,1948年底,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开始筹划退居台湾,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交部、北平图书馆等六个机构决定挑选文物精品运往台湾。躲避战乱十多年的故宫文物又一次开始搬迁。12月22日,第一批文物由海军载运驶离南京,抵达基隆。次年,第二批、第三批文物也相继运抵台湾。
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是北平南迁文物13491箱的22%,但颇多精品。余下的9000余箱约100万件文物,在解放军进入南京后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最主要的收藏。